叮咚买菜、每日优鲜,谁也当不起老大_1
图片来源@unsplash
文丨开菠萝财经(ID:kaiboluocaijing),作者丨金??,编辑丨艾小佳
如今,在上海疫情面前,面对暴增的需求,主打前置仓模式的两家,“快”的故事失灵了。社交平台到处是“上海买菜难”的声音。叮咚买菜上海某站点的员工告诉开菠萝财经,他所在的区域,平台上的菜不到一分钟就会被抢空,一方面是没货了,另一方面是骑手不够,就算有菜也送不出。
一位关注生鲜电商赛道的投资人说,两家已经不像上市前那般好斗。前置仓老大和老二,曾经的斗志去哪了?
前置仓模式错了吗?烧钱能烧出未来吗?其实这样的质疑声一直都在。带着这个疑问,本文试图拆解两家公司,解答以下问题:
1、抢菜难、不新鲜、送得慢,除疫情因素外,应该背锅的是公司还是前置仓模式?
2、裁员、欠款传言背后,两家的现金流还稳吗?
3、两家释放的区域盈利信息,参考价值有多大?
4、抛开中概股大跌的背景因素,从两家二级市场的表现看,前置仓模式还有希望吗?
该谁背锅?
第一类是消费者体验差,两家都未能幸免。消费者的吐槽集中体现在缺货严重、配送不及时上。
“即时”配送不及时,生鲜电商不新鲜,该谁背锅?
先说结论,这并非某个模式的弊端,问题出在企业内部,有管理的问题,也有成本控制的因素。
先看“买菜难”和“配送不及时”。CIC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分析,近期疫情为特殊情况,导致订单量激增,短期内运力不足,头部生鲜电商平台也在尝试引入众包运力模式,解决短时间内的订单量暴涨问题。
在凯尔特亚洲董事总经理余明阳看来,调度和供应链上下游供给出了问题,只是导火索,更深层的原因是,企业在某些区域的订单密度不够,导致骑手和库存数量不足以支持突发的单量暴增。
而“生鲜不新鲜”,在他看来,表面上是管理不善引起的,实质上是降低损耗的一种极端方式。
据新京报报道,在叮咚买菜的北京三元站站点,本该被报废处理的死鱼,却以“鲜活宰杀”的名义送到消费者手中,是因为,如果死鱼按照规定全部报损,站点的损耗率会变高,直接影响一些员工的工资;而给过期蔬菜换标签的操作,是因为分拣员拿的是计件工资,超时会扣钱,直接给过期蔬果换标签,不但能把站点的损耗率降下来,还能提高分拣效率和收入。
“当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流程,一些违规操作可能就出现了。当然监管是需要成本的,这也暴露出某些企业不重视监管流程,甚至为了节约成本,把食品安全问题当儿戏。”关注电商行业的分析师张?说道。
3月16日,叮咚买菜被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约谈并启动立案调查。
“考核什么,就发展什么,其实类似的问题在这个行业不鲜见。”生鲜电商从业者顾维对开菠萝财经说,对于一家生鲜零售企业来说,成本、效率、体验这三大要素,就看愿意放大哪个,缩小哪个了。
当一家公司一不赚钱、二有盈利压力时,这个选择就更难做了。
现金流,还好吗?
这两家公司最近遇到的麻烦事,还有第三类,钱的问题。
以上裁员和讨债的消息被一些人解读为,两家公司的现金流疑似出了问题。
当裁员、欠款的消息,和巨额亏损的企业挂上钩时,市场难免敏感。不过,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拿每日优鲜的情况来分析,如果拖欠供应商货款情况属实,还要看拖欠金额的数额和周期,才能判定风险。
“这其实不是某个平台的问题,也不仅限于前置仓,因为各项成本变高,使得那些不赚钱的零售商要想办法保证现金流的空间,延长供应商账期就是手段之一。”顾维坦言。
一位生鲜供应商向开菠萝财经透露,多个零售商都是类似的困境和手段,个别平台已经把一两个月的账期拖到了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。
“行业现状如此,但必须承认,拖欠就意味着不健康,不健康就得治病。”顾维说。
从财报来看,两家的现金流一向吃紧,这更是让供应商们捏一把汗。
流动资产中,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6.63亿元、短期投资为45.68亿元,最直接能变现的资产共计52.31亿元。而最直接的短期内要还的钱,包括流动负债中的应付账款、短期借款,这两项加在一起是52.8亿元。
一名行业人士分析,这两家公司最直接能变现的资产,和短期内要还的钱,比值小于1,说明现金流都比较吃紧。“就算把一些流动资产中的预付和其他流动资产算进来,比值也只是1多一点,说明现金流状况短期内勉强还能支撑,但是不利于发展,肯定需要企业继续融资。”
两家公司都需要想方设法搞钱,要么在运营上快速实现盈利,要么再去找投资者拿钱。
区域盈利,可复制吗?
不管走哪条路,都要解决眼前最大的麻烦??给备受质疑的前置仓模式正名。
前置仓,是两家核心的商业模式,最大的特点是“快”。平台在离消费者较近的地方(办公楼、社区等),设置一个小型仓库,商品由大仓提前发到前置仓里,用户下单,最快半小时送达。
但成本也出奇的高。平台要满足即时送达的需求,要铺设足够密度的前置仓,配备足够的骑手。
余明阳对开菠萝财经分析,从两家上市起到现在,运营状况都没有太大改观,核心问题在于,平均客单价低、毛利率低,而履约成本过高。
唯一的好消息是,2021年第四季度,叮咚买菜的综合毛利率有所提高,从去年同期的15.1%提升到27.7%,但履约成本高达17亿。而且这一季度也有坏消息,它经历了2019年Q1以来的第一次季度营收环比负增长。
早在2016年7月,每日优鲜宣布在北京已实现区域性盈利;2019年5月,称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经营性现金流为正;2020年7月,称已于2019年底实现扣除总部人员成本下的盈利。
这些说法,都不能代表每日优鲜有了扭亏为盈的信号。
余明阳发现,企业之间的履约成本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,这一项的计算方式发生变化,就可能会让原本亏损的模型变正。
在专业的会计师准则下,全链条的履约成本包含仓租金、仓内员工费用、配送成本、大仓物流成本、折旧费用、水电费这六项。“如果企业把大仓向前置仓补货的成本、配送成本,算成集团的成本,毛利率够的情况下,单仓确实可以盈利,但不代表商业模式跑通了。”郑渊说。
它在其他区域的表现能向上海看齐吗?
梁昌霖对于盈利的设想是这样的:每个前置仓在经营一年后,日订单能达到1000单,客单价超过65元,在刨去履单成本后,每单的营业利润预计能超过3%。
可见,叮咚买菜在上海区域的用户消费能力、成本控制能力,都更强,和其他区域的差距很大。
老板释放盈利信号,公司却打起了哑谜,有选择性地披露数据。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,银河国际网址4556,披露了用户数据,未披露订单规模,四季度财报里,没有用户数据,而是用履约订单规模数据代替。
“从营收、GMV、客单价都出现下滑分析,用户数据或许不太好看。”郑渊推测,可能是价格上涨,导致用户量和单量流失,致使营收降低。
拆解前置仓的单位经济模型后,余明阳表示,这个模型仍然很难跑通,持续烧钱就是现状。
“盈利的手段无外乎提高客单价,提升毛利率,或通过提升订单密度优化履约成本。但调整任意一项,单仓的运营利润都不能转正。”他认为,至少得优化两项,也就是说,在订单密度高、客单价高的区域去做优化,模型才可能转正。而且这还是不计入集团公司总部的市场营销费用、研发费用、企业管理费用的情况下。
毕竟除了上海,还有几个消费力强、同时人口密度又高的大型城市,能满足前置仓模式的要求,且有大量“即时”送生鲜的需求呢?
前置仓,还走得通吗?
“前置仓商业模式的盈利拐点还没到来。”余明阳说。
疯狂烧钱的前置仓,连巨头见了都躲。“风投女王”徐新曾说,电商的最后一个堡垒就是生鲜,“得生鲜者得天下”。阿里巴巴、京东在其他生鲜电商模式上都是抢着落子,却不做前置仓模式为主的生意。
唯一胆大的就是美团,做了美团买菜,可就算依附于本地生活的大盘,还是卷进了亏损旋涡。美团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,包括美团优选、美团买菜、美团闪购等在内的新业务及其他,收入合计137.23亿元,亏损109.06亿元,亏损同比扩大4倍。
余明阳分析,这里面有中概股下跌的市场情绪,但长期的因素是,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,持续亏损、现金流问题暴露,还看不到前置仓模式盈利的希望。
“现阶段盈利能力较弱,二级市场股价持续走低,会严重影响后期企业的再融资。若后期股价再度走低无法满足上市企业的流通要求,甚至会导致退市,对公司产生巨大影响。”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分析师魏建辉对此表示。
重压之下,两家已经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,一个讲新故事,一个还在跑规模。
可新版图自2020年开展到现在,还没有对营收做出显著贡献。余明阳告诉开菠萝财经,商业模式整体比重调整,有风险,对每日优鲜来说,战略方向调整比规模和盈利都更紧迫。
前置仓的路上,除了美团麾下的美团买菜、深耕南部地区的朴朴,全国性拓展市场的只剩下叮咚买菜一家。
于它而言,规模性是最紧迫的。在余明阳看来,叮咚买菜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扩大规模、做大增速,不断在新的城市测试、建更多的仓位布点。如何在跑马圈地之后,抓稳能够盈利的仓,优化盈亏平衡线上的仓,缩减亏损不止的仓,是未来抓住盈利点的核心。
注: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郑渊、顾维为化名。
- 上一篇:可怕的不是新股发行而是超募
- 下一篇:没有了